
全文轉載自達人威客
網址:http://progroup.tw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1807
陳學怡(小魚)老師~手做結合教學,創造無限可能
學習幼教出身的小魚老師,秉持著過人的教學熱誠,結合多媒材與多面向技術,如:羊毛氈、拼布、紙杯娃娃、蝶古巴特、刻章等,遊走於各大手作教室,幼教、特教專班教育領域之間,教手作、和教具設計與製作; 就連已然從事幼教6、7年,平均年齡3、40歲,年紀較小魚都相長的幼教老師們,也常向她請益專業知識或技能。
第一次見到小魚老師,她給人的感覺,真有如一隻鱗片飽滿地的小金魚,睜著黑澈的渾圓眼珠,批著暖色系的珊瑚色編織衫,精神奕奕地穿梭在<娜娜媽>的手做教室。認真教學的同時,也不忘不時耍個寶、與學生談天說笑。

打從自己都還離「幼」字不遠,就已開始在幼教領域進修,至今已有近20年的小魚說,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老師。當初的想法很單純,自從國中進行教室布置、接觸到紙雕,發現自己很喜歡手工藝;另方面,由於自己也喜歡小孩,「應該還蠻適合做幼教老師的吧?」小魚於是想。
雖然後來誤打誤撞不是如願當上幼教老師,卻當起「高職及大學幼兒保育科」的老師。因為教學對象學齡較成熟,小魚發現,自己反而能因此與學生「教學相長、互相激盪創意」,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收穫。
「想當初開學時,我問班上將近50位同學:是基於興趣才選擇這個科系學習的人,請舉手。寥寥可數只有六位。其他學生均老實地告訴我:『因為不知道要學甚麼;感覺幼保系應該還蠻好混的吧?』,諸如此類的原因。」但當全班升上高三時,我再次問同樣的問題,「只有五位沒有舉手。」小魚老師張著五根手指頭的同時,眼裡閃爍著成就感,當時感動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I CAN'T --> I CAN
談及教書六年間小魚做了些甚麼,影響了這些學生?「就是陪她們耗。」小魚說,任職於技職學校後,發現技職學校的學生,普遍自我價值感偏低,家境也較為清寒或複雜。小魚不厭其煩、積極地與翹課、逃學的學生聯絡。帶著同理心傾聽學生、與她們溝通。「她們已經是被社會、家庭,甚至自己放棄的人,如果這時連老師也放棄她們,她們會變成甚麼樣子?我一直期許自己不要成為一個,把耳朵關起來的老師、始終對自己與學生保持更高的期望,才不容易退步。」

除此之外,由於自己對手做有興趣,更常為學生規劃多元手作課程,讓她們在設計教具時能加以應用。「以手做名師課程當作紅蘿蔔」,小魚說她曾自費請到羊毛氈達人Maggie、金屬線編織飾品達人小琍、輕黏土達人家玟及色鉛筆達人大餅老師等師資群為同學上課,作為她們期末考,考進校排名前三名的獎勵。「發現許多女同學開始會手作自己的手機套等私人物品,學習動機大大提高。」母親節時學生親手編織銀戒指及項鍊給媽媽,讓這份禮物格外有意義,有些同學的媽媽收到禮物甚至感動的落淚了。小魚總結:技職教育,應該要是一個「增能」的過程─而這個過程,要先從將學生「I CAN'T.」的心態,扭轉成「I CAN.」做起。
會做不見得會教;會教不見得會教育
小魚在教具製作的課程設計上,總採取「創意激發」的方式─首先設定好,該教具使用者的兒童學齡,並出一個主題,如:端午節。然後請同學自由發想:要利用甚麼樣的媒材、做出怎麼樣的作品?
「常常黑板上寫滿五花八門、同學們各式各樣的想法,然後大家再一起討論。」有別於多數幼保科老師,總是教學生依樣畫葫蘆─花很多時間,卻只學一個技巧─大半學期都在學習如何縫一本手做書;或規定制式的媒材─如鋁箔包,教學生做龍的模型─「教得好」的話,真的每個都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,沒有學生自己的創意。
小魚老師笑說:自己最狠的時候,曾規定過全班同學:每個人都要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、創意不能重複。而且是針對零~二歲小孩所設計的教具。「零~二歲大的孩子,可以發展的感官能力有限。因此在進行教具設計時,更需巧思。」小魚老師解釋。

「學習力就像橡皮筋一樣,拉久會疲乏。」小魚老師形容,自己就像皮影戲的幕後黑手,總得想方設法操弄、適時提振學生的學習動機、及自信心。她舉例,自己曾發現班上某位同學格外有美術天分。 因此校內校外只要有任何相關的比賽機會,小魚老師都會Push該同學參加。「就算是遇到話劇比賽,我也會試著要求她,替班上同學設計,整齣的戲劇服裝、道具。」小魚老師笑說。後來令小魚印象深刻的是,這個學生告訴她:我以為我人生只會拿到一張證書,就是畢業證書。是老師妳讓我知道,原來我自己有能耐得到其他那麼多得獎證書;而且在我得獎時,竟然有人(小魚老師)比我更開心。「後來我一直有與這個學生保持聯絡。她大學時曾很高興地跟我說,她在自己打工的百貨公司黏偶專櫃,作品總會被店內選出來當產品demo。」這個學生大學畢業後,原本曾一度因為家庭因素,無奈地打算去從事自己沒興趣的行業。「當時我問她,心裡真正嚮往的是甚麼?當她回答我:『是美術。』後,我就鼓勵她、並盡我所能地介紹她相關的接案工作至今。


小魚也會爭取帶班上學生,到社區幼兒園等場所,讓她們有機會親自帶領孩子,操作自己所設計的教具。「平常在教室裡跟學生講的知識,相對僵硬無趣,學生不容易產生共鳴;但當她們可以看到小孩與自己的作品互動,所產生的種種反應時都興奮不已。平常在學校講到爛都不改的地方,只要是孩子和園長給她們的回饋,卻勤作筆記,好學的眼睛睜得比甚麼都還要大!」小魚故作「不平衡」的說。
「這一路走來,許多家長在我任教的過程中,藉由當面、或簡訊,向我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意─其實是我能與這些學生繼續『耗』下去的一股龐大原動力。」

讓「手作品」,成為一項「寓教於樂」的教具
小魚說,自己喜歡生活中充滿美麗、富有質感的東西─這點可以從她不時對周遭人穿戴的衣物,發出的讚嘆略窺一二─小魚似乎對美麗的事物特別敏感,就像她也善於發掘學生的美好的本質、才能一樣。雖然現在已沒有在專任幼保科老師轉往大學任教,小魚也不願意以經營「工作室」─此種她認為較商業的模式、以手做賺錢;反而青睞像現在這樣,在開放的手作教室空間內,與眾人分享美麗的事物。

前陣子剛結婚不久的小魚,就有學校裡的學生,與她共同設計了一場「別出心裁」的婚禮─讓這位手做老師新娘的婚禮,也充滿「手作風」。比如當時用來給來賓簽到的「簽到筆」,是利用紙杯製作出來的新郎、新娘造型。一邊書寫,可愛的新娘、新娘跟著一邊可愛地「搖頭晃腦」─精美的成品幾乎一點也不看出來,是利用平凡的紙杯製作。

小魚說,也曾有位過一位富有理念的森林小學校長,請我到他們學校,在諾大的大禮堂內協助40名學生與親人同心協力、利用蝶谷巴特設計出富有自己個性、特色的課桌椅;還曾邀請班上同學的家長與學生一起,利用羊毛氈技法,進行美勞課。「有一位外婆,因為眼睛看不清楚而一直戳到手指,不停流血卻仍玩性十足地欲罷不能。雖然全家人做的都是兔子,最後爸爸、媽媽、外婆,小孩做出來的兔子,都各有各不同的姿態、樣貌。將作品集合在一起,猶如他們一家人的全家福,可愛無比。」
誰說「教具」僅適用於「孩童與教室」呢?只要將手作結合教育,增進親子、師生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;「手作品」不只是(裝)飾品,也充滿無限「寓教於樂」的可能。小魚設計的課程常是歡迎大人、小孩一起來共同上課的,看著親子之間甜蜜的互動,也算是透過手作搭起一道愛的橋樑。



1.拼布結合濕氈羊毛氈成品 2.將羊毛包覆保麗龍球(十字包覆) 3.使用溫水加冷洗精調和 4.將包覆羊毛的球浸濕並搓柔出纖維 5.搓柔後,擺置晾乾 6.選擇花色布料 7.先描出三角形旗子 8.進行縫製 9.完成5面旗幟 10.將5面旗幟與此布條接合 |







魚市場-12/8 趴踢小旗+小球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2TOJllDUyw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hE9REGmp8U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0rSPSlLvGQ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8AtiYE87OxA

陳學怡(小魚)老師


★ Chen, Hsueh-Yi & Lai, Wen-Feng(2006).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born to immigrant parents in Taiwan : A case study. Paper presented at 2006 annual conference of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sociation(PECERA), Seoul, Korea.
n●本研究於2006年7月29日 受邀發表於 PECERA 7th conferen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
n Social Competency And Global Citizenship(韓國,首爾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