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天學生問我:「老師,大學有什麼值得期待的?」
這是個簡單的問題,但我不想簡單的回答。
大學,距離我好久了,回想自己曾讀過的數所學校:二專、二技、研究所,
想起應試時,主管說的:「妳的腦中有好多所學校給妳的知識,我們要的是妳的腦袋。」
每一步,都是累積。
以前,總覺得自己大學得拆兩階段念好是辛苦,往往第一年新生,第二年就要準備聯考,
二專這樣,二技也是這樣,記憶中的大學生活,除了瘋狂的玩,剩下的就是瘋狂的唸書,
是的!就是這樣的個性造就了自己:「不論再忙都要玩樂,不論再辛苦都要努力的充實自己。」
讓自己總有解壓的出口、也總有去不完的地方。

上了大學,年輕學子期待的,或是說最容易感受到的不同即是戀愛的主權「逐漸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吧!
我用「逐漸」兩個字表示還是有因人而異的差異性,不過大學了,應該比較成熟去處理或思考感情了。
在大學階段,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,同校的、不同校的,同系的、不同系的,同想法的、想法迥異的...
有人說大學時代認識的異性比出社會工作多太多了,因為工作後圈子變小,很難像在大學這樣。
感情學分,在大學生活中,是必修課。
「感情,不是得到就是學到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。
專業領域的部分,在大學能夠學得更紮實,領悟的更清晰,
讓你更清楚自己適不適合走這一行?見識到這一行還有哪些可能性,
甚至加入更實際的操作、實習,聽更多這行的專家講解開導。
每次做報告都獨立思考的練習,如果能把握上台發言的機會訓練台風那更好,
若要繼續深造,更專業,要到研究所才能學得更紮實。
當然,以上所言是認真讀書的人才會學到的!
如果只是「混」學歷,那麼,畢業以後什麼都學不到,剩下一張嘴,還有一張紙,
等到出社會要找工作了,才發現為時已晚,自己什麼都不會也來不急了。
稍微可惜的是,由於技職院校的社團不比大學院校活躍,
因此若夢想是在就讀的技職院校中玩社團,似乎很難盡興。
像以前學校裡的社團總是五專生小弟弟、小妹妹在玩的,沒什麼吸引人的。
不過,真想玩社團可以考慮參加其他學校的社團活動,
例如以前就讀大學時,就有好友參加鄰近大學的社團,藉此也認識了不少不同校的朋友。
或是自己參加校外的團體,也是一個更不錯的選擇。
如想當志工,可以參加伊甸、家扶或社區等團體。
(我曾參與基金會,每星期講故事給外籍媽媽的孩子們聽)
想旅遊,可以參加國外遊學團、登山隊,或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自組一團,每星期去不一樣的地方自助旅行。
(規劃遊樂的路線跟住宿選擇也是一項學問呢!)
想學表演藝術,可自行跟幾個劇團聯繫,從當志工開始或加入他們的訓練課程,
會讓你同時認識到許多相同興趣的同好,甚至是該領域的專家菁英,說不定他們還會給自己更多的指點,
讓你的夢想更接近實踐。
另外,許多人在大學時代住校或住外地,未嘗不是學習獨立?
沒什麼好怕的!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「勇氣」,有勇氣才成就天下事!
第一次住外地心裡很悶,沒有朋友、少了家人,再加上不認識的環境,
好悶阿~當時住台南鄉下的自己的確鬱悶了好一陣子。
但很快的,認識了當地好多的朋友,認識了不同的風俗文化,
每個星期都到南部有特色的地方吃吃喝喝,晚上也常在台南夜市溜達,
台南人,都很熱情!
後來讀研究所住台中,台中人好、天氣好,那是回憶甚多的兩年。
以前不會自己換燈泡、洗衣服,不會騎車找路、不會買菜下廚,
自從住在外地五年後,什麼都會了,而且很有成就感。
台北的生活熱鬧,卻總是少了一個人沈靜的時間,
住在外地,情緒要自己沈澱,家事要自己處理,生活智能提升了不少。
當然,出門在外靠朋友,很慶幸的,讀書階段遇到好多好朋友,
我們一起玩、一起讀書、一起夢想著未來。
甚至,大學時代的打工生活也體驗很多,以前做過咖啡店、餐廳、賣場銷售員、補習班櫃臺、班導...
學會耐心、禮貌,更學會謙卑、虛心學習。
像隻小青蛙從井底抬頭看著外面的世界,原來~社會就是這樣子的呀?
出社會以後,才發現「打工」跟「工作」,有著好大的差距,
「打工」不用擔負這麼打的責任,打工賺賺零用錢,不無少補,還可以交到不少朋友,
「工作」擔負著天大的責任,已不像打工那樣單純。
如果可以,大學一定要去打工,這才是青春。
大學階段,讓你更認識自己,知道自己的優勢,更知道自己的不足,
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」是人的一大里程,補足自己沒有什麼卻少人在執行,
年輕這麼短、三十年前怎麼耕耘之後便怎麼栽,目標愈遠付出就得愈多。
年輕這麼短、三十年前怎麼耕耘之後便怎麼栽,目標愈遠付出就得愈多。
「大學有什麼值得期待?」
只能說,那絕對值得期待,而且,會使你一生難以忘懷。
後記:
1. 請不要說我在緬懷過去,因為那樣會傷我的心...(哈)
2. 相機是一個可怕的發明...
全站熱搜